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專題討論
Seminar o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 
開課學期
101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陳志柔 
課號
Soc4003 
課程識別碼
305 613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207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2jaychen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中國在市場開放與經濟改革的歷程中,社會與文化各方面都經歷了快速的變遷,有如一個社會學研究的實驗室。當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包含各種主題,林林總總,當然無法在短短的課程中,做完整窮盡的介紹,這門課希望透過特定重要的主題,彰顯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脈動,藉由閱讀教材、上課討論、及學期報告,讓同學認識特定主題如:社會轉型、勞動體制、城鄉遷移、教育流動、集體抗爭、族群衝突等面向的討論。

 

課程目標
課程目的有三:一、增進學生對於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經驗性理解,二、提供跨社會與文化的比較觀點,三、以中國為個案,應用社會科學的理論與分析。
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強調自主學習與團隊研究,課程進行以討論為主,修課同學務必事先完成觀看記錄片及教材閱讀,並需分組提出討論問題與意見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書籍、論文、記錄片,會提供電子檔或下載出處。同學也可自行購買書籍。 
參考書目
課程進度:

2/21 第一週:課程介紹及導論
課程介紹

2/28 放假

3/7 第二週:中國經濟轉型:從計劃到市場
吳介民,2012,「對中國說三道四」、「文明大國的條件」、「第三種中國想像」,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,序、第一、二章,頁7-63。臺北:左岸。
林南,2010,中國的中央管制式資本主義及其未來,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通訊。第14期,頁2-5。

3/14 第三週:城市中國----單位與個人
華爾德,1996 《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》。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。[譯自:Walder, Andrew G. 1986. Communist Neo Traditionalism: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.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 ],第一、二、四、五、八章。
http://marxists.anu.edu.au/chinese/reference-books/walder1985/
李路路 王修曉 苗大雷. 2009.“新傳統主義”及其後——單位制的視角與分析,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,49:5-16。

3/21 *第四週:戶口制度與城鄉二元體制 (方怡潔
紀錄片:歸途列車 (http://www.iqiyi.com/jilupian/20120107/263ce501241a1fc4.html)
瑞雪.墨菲(Rachel Murphy)、黃濤,王靜譯,2009,《農民工改變中國農村》,第一章。[譯自:Murphy, Rachel 2002. ‘Values, Goals, and Resources’, chapter 1 of How Migrant Labou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]

潘毅著、任焰译,2011,《中国女工 : 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》。北京:九洲出版社。第五章:當上打工妹:身份認同與差異的政治。P.72-89。

羅麗沙 2006 另類的現代性: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性別化的渴望。江蘇:江蘇人民出版
社。導論及第一章。P. 1-98 (譯自:Rofel, L. 1999. Other modernities: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 Berkeley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)

3/28 第五週:農民工與公民權
記錄片:激流中國第1集 富人與農民工 (NHK 2008)
林宗弘等,2011,中國大陸戶籍制度、管理與變革之研究,陸委會委託研究報告。第一至四章,頁1-105。
王飛淩,2008,〈中國戶口制度的轉型〉《二十一世紀評論》第109期,頁4-14。
吳介民,2012,「沒有歸途的列車」、「永遠的異鄉客?--- 公民身份差序下的農民工階級」,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,頁249-314。臺北:左岸。
蘇黛蕊 (Dorothy Solinger),王春光、單麗卿譯,2009[1999],《在中國城市中爭取公民
權》(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),浙江人民出版社。第二、三、四章。

4/4 春假

4/11 第六週:勞動與規訓
紀錄片:China Blue (Teddy Bear 2005)
紀錄片:蘋果iPad的真相:富士康背後的謊言(SACOM, 2011)
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組,2012,《2012年度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報告》
SACOM, 2010, 工人異化成機器:富士康的軍事化管理
SACOM, 2012, New iPhone, Old Abuses Have working conditions at Foxconn in China improved?

4/18第七週:教育與階層化
紀錄片:請投我一票
紀錄片:《中國門》China Gate
紀錄片:出路
吳曉剛,2009,1990-2000年中國的經濟轉型、學校擴招和教育不平等,社會2009年第5期,頁88-113.

4/25 第八週: 期中考

5/2 第九週:農村基層治理
周雪光、艾雲,¬2010,多重邏輯下的制度變遷: 一個分析框架,中國社會科學,2010年第4期,頁132-150.
周雪光,2009、一葉知秋: 從一個鄉鎮的村莊選舉看中國社會的制度變遷,社會,第29卷,頁1-23.

5/9 第十週:社會抗議與官民矛盾
紀錄片:烏坎(上、下)
於建嶸,2010,《抗爭性政治: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》,人民出版社。第二、三章,頁51-174。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3、4、5、6章。

5/16 第十一週:社會運動與新媒體
楊國斌(鄧燕華譯),2011,《中國互聯網的力量:公民行動線上》(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: citizen activism online),出版中。頁1-93;186-214。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7、9、10章
趙鼎新,2012,微博、政治公共空間和中國的發展。東方早報。

5/23 第十二週:族群衝突、宗教群體
記錄片:西藏一年;Tibet's Cry For Freedom
新疆,新疆!(http://www.ihavesun2012.com/fv31.aspx )
愛的十個條件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6章。
Madsen, Richard. 2010. "The Upsurge of Religion in China." Journal of Democracy 21: 58-71.

5/30 第十三週:台商、台灣人在中國
吳介民,2012,”關係政治學 – 解讀台商生存策略” , 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,頁221-48。臺北:左岸。
陳志柔(2008)〈中國地方治理與台商社會資本〉,發表於『台商研究工作坊』,台中:中興大學。
曾嬿芬、吳介民,2010,〈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政治面向:移居中國的台灣人公民身份政策為例〉,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》,32期:93-143。


6/6 第十四週:期末口頭報告I

6/13 **第十五週:期末口頭報告II

6/20 第十六週:期末考

**6/30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**

書評報告建議選取閱讀的書籍(不限以下書單,同學可徵得老師同意後,另選他書):
吳介民,2012,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。臺北:左岸。
王丹,2012,《王丹回憶錄:從六四到流亡》,臺北:時報出版。
劉紹華,2013,《我的涼山兄弟》。台北:群學。
朱嘉明,2013,《中國改革的歧路》,臺北 : 聯經。
潘毅, 盧暉臨, 張慧鵬,2010,《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》。香港:商務印書館。
趙紫陽,2009,《改革歷程》,香港:新世紀出版社。
張彤禾(Leslie T Chang),2012,《工廠女孩》,臺北:樂果文化。
馬思樂(Maurice Meisner)、溫洽溢譯,2012,《毛主義的誕生:中國共產革命之路》,台北:衛城出版
傅高義(Ezra, F. Vogel)著、馮克利譯,2012,《鄧小平改變中國》,台北:天下遠見。
丁學良,2011,《中國模式:贊成與反對》,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。
丁學良,2004,《液體的回憶 : 水、淚、血、酒中的三次革命回憶錄》,臺北 : 聯經。
王超華,2004,《歧路中國》,臺北 : 聯經。
馮客(Frank Dikotter),2012,《毛澤東的大飢荒:1958-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》,台北:印刻。
丹碧莎.莫尤(Dambisa Moyo)、黃中憲譯,2012,《當中國買下全世界》,台北:野人。
何偉(Peter Hessler)、賴芳譯,2011,《尋路中國》,台北:八旗文化。
喬.班奈特(Joe Bennett)、呂博譯,《2011一包內褲看中國》,台北:八旗文化。
李政亮,2012,《中國課: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》,台北:日出出版。
廖亦武,2013,《上帝是紅色的》,臺北:允晨文化。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。
陳國霖,2011《下海:30位中國小姐的故事》,台北:巨流。
王力雄,2009,《天葬:西藏的命運》,臺北:大塊文化出版。
王力雄,2007,《我的西域,你的東土》,臺北:大塊文化出版。
閻雲翔,2009,《私人生活的變革:一個中國村莊裡的愛情、家庭與親密關係》,上海:上海書店。
蘇黛蕊 (Dorothy Solinger),王春光、單麗卿譯,2009[1999],《在中國城市中爭取公民權》(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)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表現 
20% 
分組報告、參與討論 
2. 
期中考 
20% 
 
3. 
期中報告 
20% 
書評、影評。自選(1)同主題的一本書或多本書;(2)一本書及相關主題紀錄片;或(2)兩部(含)以上相關主題記錄片(記錄片可包括未收錄於本次上課內容者),撰寫該主題的書評或影評。字數以2千至4千為宜。本門課鼓勵同學多讀書多寫作,同學可繳交另一主題的書評或影評(期末之前),將獲得加分。 
4. 
期末報告 
20% 
一至三人一組,自行擇定一個與本課程相關的研究主題,從網路、媒體與其他來源收集經驗資料,並根據課堂上閱讀以及其他相關的學術文獻,進行分析與討論。字數以4千至8千字為宜。期末報告評分的重點如下: •能引用並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、概念與分析架構、提出清楚而有組織的論證。 •收集到豐富的經驗資料;以符合學術的格式引用文獻與網頁資訊。 •寫作流暢、避免錯別字;若有違反學術倫理,以0分計算。 
5. 
期末考 
2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2/28  放假 
第3週
3/07  中國經濟轉型:從計劃到市場。

吳介民,2012,「對中國說三道四」、「文明大國的條件」、「第三種中國想像」,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,序、第一、二章,頁7-63。臺北:左岸。

林南,2010,中國的中央管制式資本主義及其未來,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通訊。第14期,頁2-5。 
第4週
3/14  城市中國----單位與個人。

華爾德,1996 《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》。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。[譯自:Walder, Andrew G. 1986. Communist Neo Traditionalism: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.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 ],第一、二、四、五、八章。http://marxists.anu.edu.au/chinese/reference-books/walder1985/

李路路 王修曉 苗大雷. 2009.“新傳統主義”及其後——單位制的視角與分析,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,49:5-16。
 
第5週
3/21  戶口制度與城鄉二元體制
紀錄片:歸途列車 (http://www.iqiyi.com/jilupian/20120107/263ce501241a1fc4.html)
瑞雪.墨菲(Rachel Murphy)、黃濤,王靜譯,2009,《農民工改變中國農村》,第一章。[譯自:Murphy, Rachel 2002. ‘Values, Goals, and Resources’, chapter 1 of How Migrant Labou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]

潘毅著、任焰译,2011,《中国女工 : 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》。北京:九洲出版社。第五章:當上打工妹:身份認同與差異的政治。P.72-89。

羅麗沙 2006 另類的現代性: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性別化的渴望。江蘇:江蘇人民出版
社。導論及第一章。P. 1-98 (譯自:Rofel, L. 1999. Other modernities: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 Berkeley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)
 
第6週
3/28  農民工與公民權
記錄片:激流中國第1集 富人與農民工 (NHK 2008)
林宗弘等,2011,中國大陸戶籍制度、管理與變革之研究,陸委會委託研究報告。第一至四章,頁1-105。
王飛淩,2008,〈中國戶口制度的轉型〉《二十一世紀評論》第109期,頁4-14。
吳介民,2012,「沒有歸途的列車」、「永遠的異鄉客?--- 公民身份差序下的農民工階級」,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,頁249-316。臺北:左岸。
蘇黛蕊 (Dorothy Solinger),王春光、單麗卿譯,2009[1999],《在中國城市中爭取公民
權》(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),浙江人民出版社。第二、三、四章。 
第7週
4/04  春假 
第8週
4/11  勞動與規訓。
紀錄片:China Blue (Teddy Bear 2005)
紀錄片:蘋果iPad的真相:富士康背後的謊言(SACOM, 2011)

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組,2012,《2012年度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報告》

SACOM, 2010, 工人異化成機器:富士康的軍事化管理

SACOM, 2012, New iPhone, Old Abuses Have working conditions at Foxconn in China improved? 
第9週
4/18  教育與階層化。

紀錄片:請投我一票
紀錄片:《中國門》China Gate

吳曉剛,2009,1990-2000年中國的經濟轉型、學校擴招和教育不平等,社會2009年第5期,頁88-113.
周瀟,2011,反學校文化與階級再生產:小子與子弟之比較,社會,第5期,頁70-92.
折曉葉,2012,以權擇校:父母政治資本與子女擇校,世界經濟文匯,第4期,頁52-73

 
第10週
4/25  期中考 
第11週
5/02  農村基層治理。

周雪光、艾雲,¬2010,多重邏輯下的制度變遷: 一個分析框架,中國社會科學,2010年第4期,頁132-150.

周雪光,2009、一葉知秋: 從一個鄉鎮的村莊選舉看中國社會的制度變遷,社會,第29卷,頁1-23. 
第12週
5/09  社會抗議與官民矛盾。

紀錄片:烏坎(上、下)

于建嶸,2010,《抗爭性政治: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》,人民出版社。第二、三章,頁51-174。
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3、4、5、6章。 
第13週
5/16  社會運動與新媒體。

楊國斌(鄧燕華譯),2011,《中國互聯網的力量:公民行動線上》(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: citizen activism online),出版中。頁1-93;186-214。
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7、9、10章

趙鼎新,2012,微博、政治公共空間和中國的發展。東方早報。 
第14週
5/23  族群衝突、宗教群體。

記錄片:
西藏一年
撥雲見日(The Sun Behind the Clouds: Tibet's Struggle for Freedom)
圖博為自由哭泣(Tibet's Cry for Freedom)
新疆,新疆!(http://www.ihavesun2012.com/fv31.aspx )
愛的十個條件

李凡,2011,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》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6章。

Madsen, Richard. 2010. "The Upsurge of Religion in China." Journal of Democracy 21: 58-71.  
第15週
5/30  台商、台灣人在中國。

吳介民,2012,”關係政治學 – 解讀台商生存策略” , 《第三種中國想像》,頁221-48。臺北:左岸。

陳志柔(2008)〈中國地方治理與台商社會資本〉,發表於『台商研究工作坊』,台中:中興大學。

曾嬿芬、吳介民,2010,〈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政治面向:移居中國的台灣人公民身份政策為例〉,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》,32期:93-143。 
第16週
6/06  期末口頭報告I 
第17週
6/13  期末口頭報告II